归来 36×48″

张颂南

1942年生于上海。

1964年结业于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本科。

1978年考入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研究生,毕业后留校任教,壁画系副教授,曾担任中央美术学院院长助理,因视绘画为生命,主动放弃仕途,专心作画。

1984年到法国巴黎国立高等美术学院进修。

作品有《农民——半个世纪的回顾》、《霜叶红似火》、《未来在我们手中》、《母亲》、《西行》、《卖花少女》、《三个不戴面具的音乐家》、《今日圣林》以及自画像系列《观棋》、《阅史》、《面壁》、《无为》等。1988年移居加拿大。在国外期间,曾10次举办个人画展。2006年起,他从画廊和出版两条战线“全面撤军”,回到画室,潜心作画,在东方和西方,当代和传统之间,努力寻找自己艺术的生存空间。他以勤奋、执著及严谨的治艺态度,创作了数以百计的油画新作,使他的艺术在古稀之年呈现一个新的高度。

张颂南是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60年代初毕业的本科生,又是文革后第一届油画研究生,他曾有幸亲聆吴作人、董希文、许辛之、侯一民、詹建俊、靳尚谊等诸多中国油画界前辈的教诲,改革开放后,作为美院老师,又有幸被派往法国巴黎美术学院进修。他在认真学习研究文艺复兴以来欧洲近现代优秀油画传统的同时,也悉心考察了以“当代艺术”为主流的今日西方艺术发生的根本性变化。

张颂南在出国前,是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曾任中央美术学院院长助理和壁画系副教授,创作了《农民—半世纪的回顾》(美院陈列馆藏)、《现在与未来》(北京图书馆壁画)、《霜叶红似火》(北京美协藏)等优秀品,并多次入选北京市及全国美展。

1988年张颂南旅居加拿大,他希望利用加拿大多元文化的有利环境,在东方和西方、传统和当代之间寻找一条适合他自己艺术发展的“跨文化”途径。他以勤奋、执着、严谨的治艺态度,坚持关注社会、关注人生,面向生活、关心普通人们的命运和向往;以大众易懂的写实手法为基调,努力吸取当今诸多有益的艺术理念,通过绘画的视觉形象,去阐释自己对世界、对历史、对艺术、对人生的认识与期望。廿多年中他创作了近四百幅作品,举办过十次个展,其中,有一百九十余幅作品为个人和团体所收藏。

在坚持油画创作的同时,他还利用编绘出版少儿绘本图书的机会,向西方儿童绍介中国的历史和文化,在他已出版的十三种绘本书中,有十二种图书都是与中国有关的。如介绍现实生活的《中国儿童》《草原牛仔日记》;介绍历史文化的《天国五帝—中国创世神话》《木兰辞》《郑和下西洋》;介绍民俗传说的《熊猫的传说》《金龙时代》《醒龙—龙舟节》《白蛇传》等。在少儿图书的创作中,他用从事油画创作同样认真严谨的治艺态度,全身心投入其中,使他的这些图书以很高的艺术质量,得到了欧美主流社会的认同,并获得了克里斯蒂图书奖等诸多荣誉。

为了能在有生之年使自己的艺术更上一层楼,2006年,他做出了退出市场、退出画廊、退出出版业和“回到画室”的决定。他对照中国和世界艺术近五十年来所发生的变化,分析回顾自己在国内和国外所走过的路,清醒地意识到了“艺术没有第一,只有唯一”及“艺术是自己的完成”的道理。他利用五年多的时间,以惊人的毅力,巨额的劳动,沿着自己的追求之道,在主题、风俗、人物、风景、静物多方面进行了探索和尝试,完成了近百幅油画新作,使自己的油画呈现出一个新的面貌,享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创造性劳动的乐趣。

Description

《归来》36×48” 布面油彩

《归来》生动地捕捉了蒙古族妇女与她的孩子们放牧归来的温馨场景。画面中的母亲站在一头骆驼前,神情温暖而安详,她身着传统的蒙古族冬衣,面带微笑,传递出深深的满足与宁静。她的两个孩子骑在骆驼上,姐弟俩嬉戏玩耍,天真无邪的笑容仿佛点亮了整个画面,传递出家庭的温情与和谐。 这幅画特别细致地描绘了骆驼,尤其是在驼毛的层次上,表现得一丝不苟。每一根驼毛的细节都清晰可见,增强了画面的立体感和真实感。更为生动的是,骆驼的微笑表情为整个画面增添了一份温馨和喜悦,使得整个场景洋溢着快乐与和平的氛围。 背景中隐约可见成群的骆驼,给人一种辽阔的草原印象,强化了牧民与大自然之间紧密的联系。

这幅画不仅展现了蒙古族传统的生活方式,也通过母亲与孩子们的笑容和骆驼的表情,传达出一种平凡而深刻的幸福感与归属感。张颂南通过细腻的笔触与丰富的情感,使《归来》成为一幅充满温情与力量的作品,仿佛把观者带入了一个辽阔、宁静而温暖的蒙古草原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