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洋击艺浪
记中国美术家的挚友柯恩夫人

2008 汤沐黎在柯珠恩夫人纽约家中,满眼亚洲艺术品

2012年迎来了美国美术史家、评论家、策展人和摄影家柯恩夫人(Joan L Cohen)八十岁诞辰,母校北京中央美术学院籍此举办以她命名的学术会议。“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身在远方的我遥祝她健康长寿。三十三年前的1979年,她来到文革结束后的北京,成为当时美术界非常稀缺的国际访问学者。一天,柯恩夫人莅临中央美术学院演讲当代西方艺术,受到师生们热烈欢迎。讲座完毕我提问,因时间有限不及深谈,她便邀请我周末回访其下榻的北京饭店。记得去后择窗而坐,鸟瞰长安街景,品尝可口可乐,友谊就此开始。随后的两年间,我在课余陪她拜访艺术家同行,兼做翻译。被访者遍及京沪,有中央美院、工艺美院、师范学院和民族学院的师生,有美协、油画研究会、星星画会和云南画派的成员,还有上海油雕院、画院、戏剧学院和社会上的从艺者。其中,既有资深前辈,亦有后起之秀,部分是我的熟人,部分是她自己物色的。柯恩夫人不谙中文,却具有记者般热情严谨的求索精神。她随我挤公交车,在黑漆漆的胡同弄堂里打转,踱入一方方与世隔绝的小天地。每当发现艺术人才,总是闪光灯亮,连拍带记,乐此不疲。 正是这种“深入基层”的丰富经验,使她在改革开放的早期阶段就广泛,准确地把握到了中国艺术发展的脉搏。对我而言,这些采访也充实了自己。外国专家在中国家庭出现,当时算希罕事。被访者往往将作品清巢列出,打开话匣聊个透。我耳闻了更多新意,目濡了更多精品。同时,采访常呈双向发展,被访者渴望了解西方美术,柯恩夫人的答复也丰富了我的知识。她凭一己之力,努力开创着中美民间文化交流的工作,何其不凡!接下去,我想举一位不在场的被访者为例,在他双脚尚未踏上美国土地之前,柯恩夫人就在那里为他铺下了第一块奠基石。这位被访者就是陈逸飞。

1983 汤沐黎在陈逸飞纽约家中

1979年底,我离京回沪,借用油雕院陈逸飞画室搞毕业创作《霸王别姬》。半年后柯恩夫人访沪,前来观看《霸王别姬》进程,由此见到了同室的逸飞和他的作品。通过我的翻译她俩进行了深入的交谈,一幅一幅看画拍照。柯恩夫人详细询问每幅画的构思和创作背景,在随身携带的本子里认真笔录。逸飞遇到知音,也谈得兴起。我们听他在刚完成的油画《踱步》前作解释:背景左半面显示辛亥革命后新军阀的专制暴虐,代表落后;背景右半面显示“五四运动”所倡导的民主和科学,代表进步;而中间伫立沉思者代表后辈。柯恩夫人敏锐地意识到在十年动乱刚结束的时候出现这样一幅主题画,与其说画家在重温五十年前的经历,不如说他在引导观众思考眼前刚发生的历史教训。我补充阐明了当时专业画家的创作规律:由领导组织,自上而下,或者由工农兵业余作者倡议合作,自下而上。《踱步》的特殊,在于画家本人自发想画,领导没组织,工农兵作者也没倡议,有的还耽心它会遭批判。柯恩夫人了解了这些,高度认可画的首创精神,萌生了栽培之心。
第二天,我们到锦江饭店回访柯恩夫人,见到了她丈夫大律师杰罗姆 柯恩教授(Jerome A Cohen孔杰荣)。他对逸飞的才华抱负大为欣赏,许诺他赴美留学时暂住柯家,还安排他认识美领馆的官员。恰逢柯恩先生过生日,逸飞便提议与我合送一图贺寿。因为油画难带,我俩把一幅宣纸水墨《灵猴献桃图》呈献给了柯恩夫妇。夫人属猴,高举一盘寿桃去献给丈夫。多年后,柯恩夫人把他俩的长寿金婚归功于此画,写信说:“It worked! Bless you!!!”(意为:该图有效!谢天谢地!!!)本次会面后过了几周,远在大洋彼岸的美国权威杂志《艺术新闻》夏季特刊就登载了柯恩夫人图文并茂报道陈逸飞的长篇专文,重点介绍了《踱步》。文章说它出自中国“思考的一代”之手,脱离了文革美术的公式化框框,从新的角度诠译现实主义,客观深刻真诚。这篇文章使本来只认国画的美国社会认识了新中国的油画,知道了新中国已经自力更生培养出了一代像陈逸飞这样优秀的青年油画家。过了段日子,柯恩夫人又在她组织的布鲁克林美术馆中国美展中让《踱步》原画真正亮相。1987年,她出版了广泛介绍当代中国艺术现状的书《新中国绘画1949-1986》,选《踱步》为封底,继续引发着读者的深思。我出席了在纽约联合国总部举行的首发仪式。翻开扉页,250多位中国艺术家和他们的作品跃然眼帘,其中不乏由我参与采访的熟面孔。字里行间,闪烁着他们充满期望的目光,浮现出费心准备的家宴,回响着私下的谆谆嘱托。我理解每个艺术家都渴望自己的作品被介绍到全世界去的心情。感谢柯恩夫人的努力,她没有让大家失望。

1983 与柯珠恩夫人在鳕鱼角Cape Cod。左为汤沐黎,右为已故央美同学白敬周

1982年我已在英国皇家美院留学,柯恩夫人访问伦敦时前来探望。她讲起去年大雪纷飞的一天,逸飞投奔到柯家。问他最想做什么,他说最想看名画。柯恩夫妇立即带他到哈佛大学佛格美术馆。初见安格尔的画,逸飞三脚并作两步赶上前去,细细观摩。安格尔是19世纪初法兰西新古典主义派泰斗,以画人物柔美细腻闻名。柯恩夫妇在信中描述说“He was five inches away from an Ingres portrait, his first look at such a masterpiece. He was overwhelmed. We were both very touched.”。(意为:这是他首次见到安格尔肖像画原作,凑近到5英寸之距,完全为它倾倒。我和丈夫都非常感动。)后来逸飞在纽约首开个展,突然亮出特别柔美细腻的画风来,想必晤面安格尔有所启发。他曾亲口告诉我,虽然住在波士顿柯家很舒服,世界艺术中心在纽约的念头却挥之不去,以致不辞而别,单身赴纽约创业。柯恩夫妇旅行回来后评论道:This man is ambitious. One day he will make it bigtime!(意为:此人雄心不小,将来必成大器也!),伯乐之心溢于言表。
类似陈逸飞那样被柯恩夫人重点帮助过的艺术家还有许多。以我本人为例,1981年到英国,她介绍我认识了大英帝国博物馆和泰特美术馆的两位专家朋友,使我在三年留学期间颇受照应。1983年夏我环游北美,柯恩夫人请我和白敬周到麻省夏季美术营地讲学。我俩在她鳕鱼角海边别墅里度过了几天美好时光,被引荐给当地政坛商场美术界人士,并畅泳大西洋。1985年我赴康乃尔大学工作,常去纽约市,有时就住在柯恩夫妇的公寓里,受到热情款待。我们同访大都会美术馆,出席旅美中国画家联展,聊老朋友们的近况,观赏她的摄影新作。柯恩夫人是个象机不离身的优秀摄影师,她走遍大江南北,新疆西藏,记录了中国的山河城乡风俗人脉。她的照片善于捕捉历史长河中的宝贵瞬间,洋溢着浓厚的东方情趣。通过摄影个展、书籍出版和网上陈列,这些亮丽的中华形象得以广泛扬播。

2011 汤沐黎夫妇,柯夫妇及导游重逢上海世博会

还需提及的是,在长期采访过程中,出于友谊或感激,许多国内作者主动向柯恩夫人赠送自己作品留念。她却把这看作是对自己的委托,想方设法宣传提携它们。2009年她决定把数十件作品捐献给她的母校麻省史密斯学院美术馆,事先安排我去咨询。校园旖旎,展厅摩登,供坛典雅,我不禁为这批作品和它们的作者感到庆幸,庆幸他们遇上了柯恩夫人这么一位真君子。三十多年来,她通过各种方式在美国介绍了几百位中国艺术精英,为沟通中西方文化交流做出了巨大贡献。特别是在70年代末中国百废待兴之际,在中国美术家摸索前进的创业阶段,她孤胆卓识,率先报导中国美术的崛起,力耕不辍,堪称美术界的斯诺夫人。
写到此已是夜阑人静,举头望窗外,坡顶树梢,月亮大而圆,这才记起早上新闻说过全年中这几天正是月球离地球最近的时候。陶冶中华文化的柯恩夫人会不会也在满地如霜的月光中低头怀旧呢?诗兴遂起,口占倚今声五绝相赠:
明月照孤崖,真情寄友家。隔洋击艺浪,妙笔互生花。

汤沐黎
2012年5月写于加拿大